2022-07-12
作者:成都商報
來源:成都商報
記者:李彥琴
6月的成都,驕陽似火,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無塵車間內一派火熱場景——一條條全自動智能制造生產線正在高效運轉中,IGV智能小車來回穿梭,機械臂有序揮舞抓取;一塊塊書本大小的單晶硅片,經過制絨、擴散、SE激光摻雜等10個工序后,變成了一張張高效晶硅PERC電池。
“目前金堂基地共有17條生產線,每天生產250多萬片太陽能電池片。”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副總經理翟緒錦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作為通威太陽能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最先進的電池片生產基地,這座現代化“超級工廠”正在領跑成都光伏產業,背后則是成都建圈強鏈行動中,重點產業鏈龍頭項目勢能集聚能力不斷增強。該負責人透露,目前通威太陽能已形成超過50GW高效電池產能,位居全球前列。通威太陽能電池片已連續5年全球出貨量第一,在建的金堂二期及其他擬建項目預計分別于今、明兩年投產,屆時通威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預計將達到102GW。
如果把目光擴大到成都乃至整個四川,不難發現,以雙流和金堂為核心承載,以通威太陽能等企業為代表的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群正初露崢嶸。
▲6月16日,央視新聞《朝聞天下》聚焦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
生產效率提升約161%
這座“超級工廠”二期預計明年投產
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之所以被稱為“超級工廠”,不僅僅是其規模有11個足球場大,更是因為這是全球首個光伏行業5G智慧園區。
“與傳統太陽能電池片產線相比,金堂基地與同等產能的通威智能制造生產線用工減少約62%,能源消耗降低約30%,生產效率提升約161%,進一步促進降本增效。”對于翟緒錦來說,在“超級工廠”閃亮的名片背后,是段“摸著石頭過河”的難忘經歷,“這個項目在建設之初就定位于智能化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每臺智能運輸車都經過一定的‘記憶訓練’,讓它記住不同工序之間的路線走向,替代工人進行物料搬運。”翟緒錦回憶道,作為通威太陽能在四川布局的第三個電池片生產基地,金堂基地建設目標瞄準“全球光伏行業5G智慧園區”,建設中的技術難度可想而知。但從開工到投產,項目落地跑出的“成都速度”委實令人驚嘆,從2021年5月8日第一臺設備進場,到第一片電池片下線,僅用了20天。
事實上,這樣的“加速度”一直未松勁。兩個月后,通威太陽能1GW異質結電池項目第一片電池片下線,標志著當時全球異質結電池量產規模最大的一個項目正式投用。
“目前,通威太陽能已形成超過50GW高效電池產能,位居全球前列。”翟緒錦透露,通威太陽能金堂項目規劃總產能達30GW,規劃四期建設,當前一期項目已滿產滿銷,在建的金堂二期8GW及其他擬建項目預計分別于2022年、2023年投產,屆時公司太陽能電池產能規模預計達到102GW。
這一系列的項目的竣工和投產,意味著通威太陽能作為光伏產業鏈條龍頭項目的勢能集聚能力不斷增強,也為產業發展建圈強鏈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通威太陽能綠色工廠
“鏈主”的帶動填補作用
通合新能源項目今年有望破百億產值
通威太陽能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成都光伏產業的“鏈主”企業。
來自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光伏產業規模已近200億元,以雙流和金堂為核心承載,集聚通威太陽能等20余家重點企業。
在翟緒錦看來,企業的發展動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都在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中,對重點項目的保障和支持,并賦予了企業在本地形成聚集發展的良性協作關系。
比如,金堂基地的電池片會銷售給產業鏈下游的組件企業,這些企業對電池片進行串并聯拼裝后,再運用到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發電。就在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旁邊,通威太陽能和天合光能聯合投資的通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經實現量產。“通合新能源項目占地1200余畝,繼去年10月28日一期項目首片硅片下線后,今年2月25日二期硅片項目也成功投產,該項目預計2022年可成為金堂首個百億產值工業項目。”翟緒錦說。
不僅僅是產業鏈上下游,光伏產業的區域合作“圈”也正在不斷擴容。“目前,雙流和金堂是成都光伏產業最為集中的兩個區域,也是未來光伏產業的重點發展區域。”翟緒錦介紹,當前,雙流基地已順利完成了共4期電池項目建設,打造成為全球首個產能規模超10GW的高效電池生產基地,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今年3月,通威太陽能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正式簽約落戶天府新區眉山片區,一期16GW電池項目力爭于2023年12月底前竣工投產。
“未來,通威太陽能將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牽引作用,助力成都打造光伏千億級綠色產業集群。”翟緒錦對此充滿信心,目前企業在光伏新能源產業鏈上游已形成18萬噸高純晶硅產能,在光伏產業鏈中游已形成超過50GW的電池產能規模,在產業鏈終端的全球首創“漁光一體”發展模式裝機已達到3GW。
▲通威太陽能智能制造生產線
布局未來
2025年成都綠色低碳產業規模達三千億元
千億光伏產業鏈條正加速建設,這僅僅是成都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成都在綠色低碳產業發展上已下了“先手棋”。2021年,成都成立了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工作推進小組,聚焦光伏、氫能、儲能及動力電池、綠色低碳服務、節能環保與資源循環利用5大細分產業領域,大力開展“鏈主”及配套企業招引促建。
今年以來,成都圍繞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更是動作頻頻。“我們研究出臺了《成都市支持綠色低碳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印發《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2022年工作要點》,形成‘十個一’工作機制,評選出綠色低碳產業5大細分領域空間承載地,縱深推進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用一組數據來詮釋綠色低碳產業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簽約項目24個,投資金額達1220.8億元,53個促建項目已完成投資75億元,其中通合新能源、通威太陽能光伏制造基地一期、融捷鋰業等6個項目已竣工投產,寧德時代新材料及配套項目、璞泰來基膜和涂覆一體化項目已完成主體建設,中航鋰電50GWh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成都基地項目一期、東方氫能產業園一期項目廠房已封頂,巴莫科技取得第三方認證機構SGS頒發的“零碳”工廠證書,成為全球首家達成“零碳”的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可以說,光伏、鋰電千億級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
一個綠色低碳產業的“圈”正在向陽生長。5月30日,成都與“三州一市”簽約協同推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除簽訂政府間和企業間合作協議外,總投資744.8億元,涉及光伏制造應用、氫能產業、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領域的14個綠色低碳產業合作項目集中簽約,探索“研銷在成都、共建產業鏈、綠電齊共享”跨區域合作模式,培育跨區域產業生態圈。
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提升城市發展新能級,成都將目光投向更遠、更廣處。日前出臺的《成都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成都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其中更具體提出將力爭全市光伏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頭部企業;力爭鋰電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氫能高端裝備產業實現自主化、集群化,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
順著這一目標我們看到,在公園城市進擊綠色之路上,不只有“綠色顏值”,更有背后的“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