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5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劉漢元
本報記者 牛福蓮
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今年是連續第17年參加全國兩會,其提案仍關注的是新能源。
他曾于2008年兩會首次提出《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構建國家能源安全供應體系》的提案,被評為了優秀提案且得到國家發改委的肯定與回復。國家發改委在回復中表示,將認真研究其建議,加快制定和落實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產業更快發展。
在今年兩會上,他繼續為光伏產業的推進鼓與呼:“在霧霾深重的今天,我呼吁發展新能源、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并非是因為我身在此行業。光伏發電將是未來解決能源升級換代的唯一主力來源。”
“沒有之一”————劉漢元的語氣擲地有聲。他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霧霾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煤炭燃燒,無論是發電還是其他工業生產產生的排放,飄浮到空氣中形成了霧霾的主要來源。對于城市來講,汽車尾氣的排放,包括冬天一部分取暖方式的燃燒產生的廢氣排放物,都局部加重了城市霧霾的形成。
而面對霧霾,原有的生產發展方式,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措施降低它的排放強度都只能從量的多少、強弱上來解決。未來將以什么樣的方式能夠真正使煤炭的燃燒、石油的消耗減少?“我們必須用替代性能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光伏發電就是未來的出路,沒有之一。”劉漢元強調。
不過,當下我國的光伏發電產業依然困難重重。劉漢元說,2013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相關部委就補貼、退稅、電價、項目管理、并網以及融資等問題陸續出臺配套政策,由此促進了我國光伏終端應用的快速發展。
“但由于在具體項目申報、建設、并網、補貼申領等方面,仍存在體制障礙和政策盲點,特別是缺乏明確、可操作的政策細則,加之歐美國家繼續打壓我國光伏產業,因此,實施并加速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終端培育和規模化應用刻不容緩。”劉漢元說,當前光伏產業亟待國家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制定和明確配套政策,給予行業健康發展以引導和支持。
劉漢元認為,盡管十八大以來,我國做出了大力建設生態文明、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大決策,但對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緊迫性仍然缺乏戰略性認識,也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國家意志。
一些決策部門對于可再生能源在未來中國能源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足,推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重大戰略決策過于保守,成為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措施乏力、推動速度遲緩的原因。
為此,劉漢元提出建議:第一,制定剛性措施,確保實現可再生能源消費目標;第二,加大支持力度,適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第三,提高戰略定位,有效開展可再生能源的長期發展研究。
劉漢元指出,光伏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屬性,金融支持對其發展不可或缺。國家必須采取強有力的引導和支持舉措,多形式、多渠道為光伏行業的發展配置資金,積極鼓勵各種資本參與其中。他建議,一是對重點優勢企業出臺特殊金融支撐政策;二是以創新金融方式擴大光伏市場融資渠道;三是以國開行為承接主體積極落實金融配套政策。